“天气预报”这30年

作者:宋英杰 章 芳 丁莉莉    来源:《咱们的天气预报》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只能通过广播和报纸了解天气。

  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很简短,《人民日报》上有北京地区的24小时预报。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夜里,南转北风一二级;白天,北转南风二三级”。

  那时候,广播里天气预报的语速是非常缓慢的,是以记录速度进行播报的。有点像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一边听、一边记录广播中的各种暗语。

  那时候广播中的天气预报,也的确有些暗语的味道。例如,5500米高空、冷涡、切变线、700毫巴等专业术语。能100%听懂天气预报的人寥寥无几,宋英杰回忆说,他就是听天气预报长大的,但没听懂天气预报就长大了。

  而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诞生于1980年7月7日。显然《天气预报》也是一位“80后”。

  20世纪80年代的专家主持

  最早在节目中播报天气的主持人是当时中央气象台年轻的预报员,现在是数字频道———中国气象频道的总顾问,他叫韩建钢。

  据老韩回忆,节目开播最初,每天的文稿都是由气象台负责撰写,然后传真给电视台;所使用的图仅仅是一张24小时预报图,每天都用手绘完成,画好后中央台派车来取;再说主持人,由于电视台是首次创办这样的专业节目,又赶上汛期的复杂天气,中央台希望气象台派人来播讲,老韩和李媛就成了最早一批气象专家主持。

  现在看来当时的内容和形式真是简单至极,不过《天气预报》一开播就是直播状态,时段是在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之后。因为国际新闻是提前录制好的,利用两三分钟播放国际新闻的间隙,气象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赶紧到直播间把预报图纸挂在黑板上,待国际新闻一播完,马上切回镜头开始直播。

  这一年汛期结束之后,节目就转交给联播主持人播报,不过文稿和图形仍由气象台来提供。到了1981年洪涝灾害频繁的时候,“小韩”再度出山,时不时客串主持人,当年有人戏称他是灾害天气的“符号”。

  最早实现“制播分离”

  1984年年底,国家气象中心开始筹建我国第一代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制作系统。这个系统虽然现在看起来非常简陋,但却是那个年代信息显示方式上的一次飞跃。

  1985年夏天,人工手绘的预报图退出了大家的视线,而采用摄像机翻拍的方式,黑白的台风动画云图开始出现在节目中,多少给大家带来一些新鲜的视觉冲击,老百姓也能看到地球上空的模样了。再后来,城市预报的画面还配上了拉洋片式的风景照片,背景音乐《渔舟唱晚》也开始家喻户晓。198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由气象部门独立制作《天气预报》节目的国家。

  按照部门分工,《天气预报》节目由国家气象中心制作,中央电视台负责播出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由此,《天气预报》成为中国电视界最早实现“制播分离”的日播节目。

  1平方米的播音间

  《天气预报》不是卓别林时代的默片,总要有一个声音进行解说。从1986年10月1日开始,一位叫崔淑萍的年轻姑娘成了《天气预报》的“御用配音员”。当时节目“配音员”就她一个人,无论刮风下雨、节日假日,她都要在每天下午4点钟准时出现在配音间。到了1987年的春节后,另一位叫刘飒的女孩成为兼职播音员。

  除了人手紧张之外,环境也与今天不能同日而语。当时制作节目的地方一进大门是几个文件柜充当着屏风功能,几张黄色的大桌子依北墙围成半圈,所有的设备都摆放在上面。播音间依南墙而置,制作、播音、审片都在这里完成,而这个播音间只有1平方米左右。

  声像室没有空调设备,夏天就只能多摆几台电扇,播音前,先把一台较小的电扇摆放在小播音间里,一直吹到需要配音的时候再把电扇请出去,然后就开始在小播音间里“面壁”。

  1988年,赵红艳加入到天气预报配音的队伍当中。又过了两年,《天气预报》多了一个富有磁性的男性声音,他就是宋英杰。那时候,他还是中央气象台的一名年轻预报员,做配音只是在下班后把天气预报文稿读一遍。

  主持人“跳”出来了

  1993年之前,《天气预报》节目整体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偶尔有人出镜露个脸。

  1993年3月1日,气象主持人从幕后走到了台前,第一个亮相的是宋英杰,接下来分别是杨丽、赵红艳、崔淑萍、刘飒。随后中央电视台与国家气象中心协商确定,宋英杰、杨丽、赵红艳为《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随后,裴新华、杨丹、瑞艳陆续加盟。

  这时候,主持人播报天气采用了抠像技术。主持人背后是蓝色,抠像之后,凡是画面中的蓝色都会变透明,然后将抠掉颜色的图像叠加在地图上面,这样看到的就是主持人站在地图前面。所以,气象主持人其实就是在一面蓝墙前“指点江山”,而快速而精确地指点地理位置实在是一件很艰难的事。

  一次诚恳的“道歉事件”

  天气变化无常,预报员也会有难以定夺的时候。有观众或许还记得《天气预报》在1999年12月13日的一次道歉。

  站出来表达歉意的人是宋英杰,他回忆道:

  12月12日晚,是我主持《天气预报》,下午大家讨论的时候,因为考虑到一股很弱的冷空气会在当天晚上开始进入华北地区,可是水汽条件不是很好,所以预报华北13日会有4到5级的北风,很难出现降雪。节目也就这样播出了。

  可是,13日一大早,我醒来一拉开窗帘,发现窗外是一片白雪。我可以猜想到,其他人看到降雪后,肯定在骂《天气预报》或者嘲笑《天气预报》。因为13日仍然是我值班,我开始构思当天的节目中我如何面对这件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事情。最后我决定在节目中向观众说明前一天预报失误的原因并且表达歉意。

  当天上午,我找到节目的气象编导,把想法和她一沟通,她很爽快地同意了。于是,1999年12月13日《天气预报》节目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今天早晨,在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中部,人们意外地看到了一场瑞雪,之所以说它意外,是因为昨天的《天气预报》没有预报这场降雪。昨天我们注意到会有一股弱冷空气影响华北,也预报了会刮风,但是对出现降雪的可能性估计得不足,所以今天我们的心里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歉意。我们只有总结每一次失误,才能使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让人们满意。”

  在节目播出后的一个小时内,电视和平面媒体的一些记者开始给我打电话,一些朋友也纷纷给我打电话。反响竟然如此强烈而迅速。“道歉事件”的第二天,我很偶然地看到敬一丹大姐在《东方时空》中谈论这件事,她的一句“道歉真美”,是我在20世纪最后一个冬天里听到的最温暖的一句话。

上一篇:诗二首    下一篇:庶民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