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时代

作者:马慧元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宁静乐园》

  格万得医生(印度裔美国人)最新出的这本书叫做《清单宣言》,副标题是“怎样把事情做对”。

  这本来是个老话题,可是,怎样把事情做对,难道不是医学的永恒话题么?《极度复杂的情况》说的是阿尔卑斯山上,一对奥地利夫妇的3岁小女孩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了15分钟,一眨眼,她掉进了冰窟。爸妈发疯地去救,可是小女孩出来的时候,已经在冰里呆了30分钟。8分钟后,当地的医疗人员组织起整套人马,一项项急救措施迅速执行。当时大家基本确信,没有救活的希望了,但他们还是立刻请人来送她进医院。器械准备好,开始工作的时候,小女孩已经停止生命一个半小时。在极为幸运的正确操作下,她恢复了体温,然后是身体器官,然后瞳孔可以感光。她醒了,但半边身体麻痹,讲话不清,但持续接受治疗之后,到了5岁,她已经完全康复。这个漫长的过程充满关键环节,如果有任何一个环节没有被完美地执行,孩子都可能死掉或者成为植物人。你看,每个转折点都要在众多选项里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还要在很短的瞬间作出,如同神经反射一般,没有时间思考或犯错——所以操作清单太重要了。

  事实上,类似的事故有不少,最后并不都能那么幸运地挽回生命。更讽刺的是,大家都知道应该怎样操作,但无法做到正确而完美地执行。而这个执行的根据,就是各种指导操作的“清单”。清单这东西无处不在,从指导旅行者登山,到飞行员正常飞行和处理紧急情况。对飞行员来说,清单就是法律,必须执行,不能侥幸——一点细微侥幸和厌烦错过一项,也许真就机毁人亡,而对之的忠实学习和运用,危急时刻确实救了不少人。和医生一样,飞行员的技艺也需要学习、实践、犯错,这个过程既枯燥又反人性,更何况有些清单做得不够好,太冗长或者太模糊。于是,列操作清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关于外科手术中的清单,作者说:“我试验了一段时期,让手下的医生们在某类手术中严格填表,按清单操作,不能有任何遗漏。事后我搞了个调查,看看大家的意见。80%表示认同,20%表示清单太长,太不方便,太浪费时间,不必要。但我又做了个调查,问大家‘如果你是病人,希望医生按清单操作吗’,结果90%的人回答‘是’。”在《清单时代的英雄》一文中,作者说:“人们对清单的抗拒心理,不仅源于怕麻烦和侥幸,潜意识里还总是感到,会遵守规则,实在不够英雄。真正的天才和英雄都是充满灵感、打破规矩的人——不,如今我们应该更新对英雄的理解。”作者把今日称为“清单时代”,别有意味。物质文明成熟至此,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似乎已经有了稳定的框架,不容易轻易突破。在突破框架之前,我们能做的就是遵守框架内的清单。

  对,清单时代。我们工程师天天目击错误,虽然烦,同样承认这样一个事实:那些功能丰富、把消费者哄得高高兴兴的电子产品,正来自这样琐碎劳动的堆积,其中包括一些必须机械遵守的清单和流程, 比如登记,点数,报告之类。这些事情枯燥、低效、扼杀创造力,没有人性,但如果没有更好的办法把事情做对,尤其是总做对,怎么办呢?那些貌似聪明灵巧的办法,一旦扩展到工程上,一下子变得更低效,错误更多。

  而我们对“怎么把事情做对”的努力,恐怕从孩童时代搭积木的时候就开始了。人成长的过程,何尝不是在纪律中调整本能、寻求和世界有效对话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