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请坐

作者:杨子葆 来源:《家园》2013年第6期

  城市规模的大小,与人们在其中移动的难易程度密切相关,这是美国都市史学者特非尔的结论。

  特非尔在1994年提出一项有趣的比较研究:1819年英国伦敦大约有80万人口,从市中心到都市边缘的半径长度则不超过3英里,市民以步行方式通勤、上学或购物所花时间大约在45分钟以内;到了1993年,伦敦人口达到了800万,城市半径放大为约40英里,一般市民开车或搭乘地下铁的主要旅次时间依然为45分钟。于是这位美国学者推论,人们对于城市里旅行时间的忍受度从古到今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当交通工具有了革命性的跃升时,城市规模就会等比扩张。

  按照特非尔“45分钟定律”的脉络审视,几乎所有的国际大城市都会变成“小汽车城市”,因为只有依赖这种超高效率的个人运输工具,现代人才能在已经过大的都市里自由移动,这几乎成为谁也避免不了的城市发展宿命;但是特非尔的分析所忽略的是,效率改变了世界,而小汽车也粗暴地重写了城市的定义。

  小汽车是一种“胶囊式”的交通,乘客被包裹于其中,旅行过程中根本不与城市互动,一旦小汽车主宰城市,城市的某些特质就会被扼杀。美国的小汽车城市洛杉矶就是个著名的例子,在洛杉矶几乎每个人都开车,城市的三分之一与市中心的三分之二空间都是车道与停车场,美国地理学者布尔丁曾评论这座城市是“由汽车创造而又被汽车摧毁的一团东西。无论如何,就城市这个词的古典意义而言,洛杉矶绝非一座城市”。荷兰运输学者德琼也说,因为大家都开车,所以“两个人在洛杉矶偶然相遇是不可能的,这座城市事实上是一片巨大的郊区,没有市中心”。

  幸亏这个世界除了洛杉矶之外,大部分城市的小汽车现象还没有那么严重,许多市民也还愿意在城市里散步游逛,而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管理者在市区里划设行人徒步区,创造更多在城市里步行的空间与机会,也让市民之间,或人与都市环境之间有更多的互动,从而渐渐恢复城市的生气。

  人是血肉之躯,走累了就需要休息,因此城市公共座椅的数量与品质,直接影响着市民步行的意愿,从而间接影响城市的气氛。欧洲许多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风格的公共座椅设计,例如巴黎以绿色木质椅面搭配铸铁结构的质朴设计,与这座城市的其他都市家具形式一致;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公共座椅即使现代感十足,仍以贴上木皮的方式增添温暖感;西班牙马德里的铸铁公共座椅雕刻美丽细致,仿佛艺术精品。而我在澳大利亚阿得莱德街头拍下的一套站与坐人形装饰呼应的公共座椅,几乎就是一件公共艺术品了。

  台北市敦化南路的绿地上,设有艺术家徐秀美设计的一排色彩缤纷的座椅,既吸引人的目光,也让人忍不住要“试坐”一下。至于法国名设计师史塔克为巴黎公园设计的名为“石板地上散布的鸽群”的公共座椅,更已是全球知名的经典设计。

  公共艺术虽美,但自然而然流露出的城市温情更美。偶然在欧洲的公园里,看到一位父亲把自己当做小娃娃的座椅;或是在苏州石桥看到老太太们在桥缘闲坐聊天,总会不觉莞尔,因此觉得城市不再那么疏离冷漠——城市不只要求效率,不只容忍汽车,也应该尊重行人,讲究人性,体贴市民生活,应该在应该有椅子的地方给我们一张美丽舒适的公共座椅。

上一篇:精神原创在终结    下一篇: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