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亲不认”的印度理工学院

作者:蒋饶飞    来源:《讲述》2010年第7期

  卡梅娅是一名电脑程序员,她报考了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印度理工学院虽不是什么世界一流大学,但在印度却大名鼎鼎,它的“严进严出”政策,让很多考生望而却步。

  尽管卡梅娅雄心勃勃,随后却三次名落孙山。第一次落榜是由于法语成绩差了两分;第二次报考,专业课以一分之差落选;第三次各门功课笔试都通过了,但面试表现欠佳,再次被淘汰。

  接二连三的失败,让卡梅娅非常沮丧。有段时间,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整日不出。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敲开了卡梅娅的房门,说:“孩子,凭你的实力,你完全可以考取印度的其他任何一所大学,你干吗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倔犟的卡梅娅擦去眼角的泪水,对父亲语气坚定地说:“不!爸爸,我一定要考取印度理工学院,它是我的梦想,我从来就没有想过放弃!”父亲轻轻搂了搂卡梅娅,既心疼又欣慰地说:“爸爸祝福你,相信你!”

  从此,卡梅娅更加勤奋,她辞去了工作,全身心地扑在书本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第四次考研,卡梅娅以笔试成绩第一名,面试近乎完美的表现被印度理工学院录取。按照传统,印度理工学院每年要在开学典礼上,为成绩特别优秀的入学新生颁发奖状和奖金。那天,卡梅娅幸福得像一朵盛开的花儿,她同其他一批优秀新生站在主席台上,等院长巴隆迪先生给他们一一颁奖。

  当巴隆迪院长走到卡梅娅面前时,卡梅娅轻轻地对他说:“爸爸,我终于成功了!”“孩子,爸爸为你感到无比骄傲!”巴隆迪院长紧紧拥抱了一下女儿。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今年四月份,巴隆迪院长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很“动情”地跟观众说起了这件事。也许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不解:作为一校之长的巴隆迪,为何不替女儿入学开方便之门?他不好替女儿的笔试成绩作假,最起码能够为女儿的面试跟导师“通融”一下。殊不知,在印度理工学院根本就不存在通融之道,它的录取从来就是六亲不认,哪怕你是校长的子女,一切仍要按照严格、公正、透明的渠道来。

  也许,正是这种“严格”,成就了印度理工学院。尽管它直到现在也只有不到六十年的办学历史,但它培养出来的人才(特别是IT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印度其他院校甚至世界上一些名校都难以望其项背的,所以比尔?盖茨曾称之为“改变信息世界的大学”。

上一篇:卧底老板    下一篇:回收再利用,可减垃圾50%